校企共建,戴尔助力山东建筑大学
打造人脸识别实训平台/人工智能教学环境
人脸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人工智能浪潮涌起, 让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支持, 为人脸识别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根据2019年soopat数据显示, 近年来中国人脸识别技术专利申请量和公开量不断提高, 2017年中国人脸识别技术专利申请量和公开量分别为3368项和2698项, 至2018年专利申请量增长至3487顷, 公开量增长近一倍达到5200。
2018年, 在教育部指导下, 众多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包含新工科建设、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师资培训、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五大类。 在此背景下, 戴尔联合山东建筑大学基于云计算和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建立统一的实训平台, 将服务器硬件通过云计算的方式提供给师生用户, 实现IT资源共享、 弹性分配。
人工智能及人脸识别技术在当今非常热门, 处于从实验室走出到产品开发并快速渗透到各行各业的高峰时期。 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市场发展需求, 山东建筑大学在教学改革中积极响应, 紧跟时代步伐, 推进各类深度学习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的建设。
山东建筑大学信息化发展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兆文表示, 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 市场现存的各类深度学习软件技术门槛较高;从软件安装、 硬件适配、 程序运行和调试都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撑,这样就造成了老师和学生在实际使用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教学与学习环境搭建的问题。 而软件的快速迭代又使得这类知识具有敏感的时效性, 导致师生在学习中的时间效益不高, 浪费了宝贵的有效学习时间。
“针对这一现象, 我们采取问题导向, 聚焦在设计开发一个男用的实训平台。 采用流程引擎和虚拟化技术, 把复杂的深度学习框架隐藏在后台, 让师生以非常简单的流程申请的方式, 比如通过审批就可以自动完成资源的配置和软件平台的搭建, 非常简单的就可以完成人脸识别训练平台的准备工作。 这样师生不再浪费时间在环境搭建的软硬件适配上, 让学生聚焦在算法的学习上, 大大提高教学实训的效率。 ” 王兆文说到。
在传授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培养学生实操能力过程当中,面临的最 大问题就是人工智能开发环境的批量部署问题。为了解决教师在课前和课中在学习环境部署上花费大量时间的问题,增加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山东建筑大学决定通过封装模板和容器镜像的方式,批量为师生准备教学使用的一体化开发环境,以此节约师生的上课时间,提升备课和教学的效率。
山东建筑大学运用戴尔最新的AMD罗马CPU服务器和SC9000,使用25G/100G存储网络,实现了数据中心存储无阻塞。
DELL EMC SC9000为大规模存储工作负载和分布式企业环境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利用戴尔的第13代服务器平台,在全面升级且可扩展性更高的系统中,此全新的旗舰级阵列可提供SC系列产品的所有功能:
硬件方面:用了服务器架构和x86芯片拥有服务器级的计算能力;运用12G SAS后端,远超广泛使用的6G SAS方案,配合闪存使用,IOPS和吞吐量有较大提升;使用了融合存储卡,无需SAN和SAS的选择忧虑;还有lOOTB/U的高密解决方案。
软件方面:集成 “流动数据4.0 方案,可以从闪存来划分经济性选择使用;集成VMMC, Live Volume实现两地三中心双活高可用的容灾方式;还能在存储层自动精简压缩。
无论是软硬件配置,SC9000的服务水品都在向着存储看齐。
“SC9000全闪存环境中的吞吐量提升超过 110%,增强40%的IOPs,工作负载的倍数是4倍增强,压缩以后可以减轻96%的容量,实现2倍的带宽提升,提供高可用的IPO为零的应用,实现高可用工作负载的实现。SC9000从速度、容量、性能、成本节约、高可用上都可以帮助学校提升教学价值”--王兆文
戴尔与山东建筑大学本次合作构建的人脸识别实训平台最 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封装复杂、 交付简单、 提升 效率、 降低门槛” 。让老师和学生从复杂的硬件组装与软件适配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在算法学习本身。学校的这一模式不仅在教学实训中有意义, 在其他如科研计算平台的搭建中也同样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意义。 以同样的思路, 搭建好科研计算共享平台, 让科研团队从繁杂的科研计算软硬件搭建和适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把精力集中科研算法本身,大大提升科研效率。
“目前山东建筑大学人脸识别教学项目已经建成了四个箱体, 形成了双活加集群的模式, 为戴尔的硬件提供了非常数据中心运行环境。基于此次合作背景, 未来学校将与戴尔在智能化学习空间、 软硬件技术落地、 高校教学实训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深入合作。 为校企共建、产学合作,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开创新的局面。”王兆文表示。
山东建筑大学创建于1956年,1958年本科办学。 60多年来,学校扎根齐鲁大地,秉承“厚德博学、筑基建业” 的校训和“勤奋严谨、 团结创新”的校凤,凝练特色、 培植优势,现己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 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工理营文法艺多学科交叉渗透、 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是山东省与住建部共建高校、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高校、 国家产教融合” 项目建设高校、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学校设有19个学院(部)和4个研究(设计)院,6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类别,64个二级学科(方向)硕士点,拥有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 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2.7万余人。
学校拥有建筑学、 土木工程2个山东省学科,建筑节能技术山东省泰山学者” 特支计划优势学科,以及9个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着力培养“基础实、 适应快、 能力强、 素质高” 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
学校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六大工程“,强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向着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砥砺奋进。